学界北航人

心系航空事业筑梦蓝天,访北航教授徐扬禾谈抓住时机实现中国梦

心系航空事业筑梦蓝天,访北航教授徐扬禾谈抓住时机实现中国梦

心系航空事业,筑梦蓝天 立足北航校园,奉献社会——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扬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科技工作者,奉献社会,我们现在在和平环境里,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是一个大好时机

在航空报国的路途当中,存在着这样一位老者,他把一生的精力全都投入到蓝天梦想里,运用六十个春夏秋冬去阐释“奉献”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极重分量。

早年求学经历

徐扬禾在1937年那个充满战火纷飞的年份出生,其童年有着目睹山河破碎的经历,这经历致使他早早便立下航空救国的志向 ,1955年,18岁的他满怀满腔热血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那时全校仅仅有飞机设计等数个专业,师生们在临时板房里展开教学,实验设备完全依靠师生亲手进行组装 。

中国航空工业在那个年代才刚刚开始起步 ,学生们于白天之际在车间对零件进行打磨 ,到了晚上依靠煤油灯来演算气动数据 。徐扬禾有为了验证一个翼型参数 ,连续三周在实验室居住留存 ,最终发觉教材里的计算公式存在误差错误 。这样的严谨态度使得他在26岁留校任教以后 ,已然变成系里最为年轻的骨干教师 。

航空科研攻关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负责主持某个类型的无人机研制项目期间,团队遭遇了导航系统精度欠缺的难题,那个时候,国内的惯性导航技术才刚刚开始发展,而进口设备又遭受了技术封锁,徐教授带领着团队在昌平试验基地不间断地驻扎了八个月,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陀螺仪温度补偿法”。

此项技术让无人机于零下20度的严寒状况里,其航向偏差由3度降低至0.5度,为后续“长鹰”系列无人机的问世奠定根基。在项目验收之际,军方代表握住他们的手讲:“这是咱们中国人自己开拓出的途径。”

教书育人理念

北航的讲台上,度过了四十余年,他始终秉持“课比天大”的原则,2001级的学生记得,有一回,徐教授发着高烧,依旧坚持去上课,板书的时候,手指都在不停地颤抖,然而,却把每一个气动公式的推导过程,讲得精妙入微,他常常对青年教师讲,我们所培养的,是用以托起中国战机的人,绝对马虎不得 。

他所开创的,名为“案例-理论-实践”的三维教学法,直至如今依旧是,飞行器设计专业的金课标准。当年,他所指导的博士生里面,已经有11人成长为,歼-20、运-20等国家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

科技服务社会

1998年,他担任北航科技开发部主任,在此期间,他推动航空技术民用化,把飞机防冰系统进行改进,而后用于高原输电线路除冰,2008年,冰灾发生在我国南方,这项技术在此次冰灾中保护了多条骨干电网,减少的经济损失超过亿元 。

他组织老教授协会,老教授协会深入中小企业,将航空材料疲劳,测试技术用于桥梁检测,河北某危桥经他们评估后提前加固,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

晚年持续奉献

他75岁的时候,依旧坚持在每周赶赴实验室,去指导青年团队,在2016年研制新型太阳能无人机之际,当中的年轻人面对机翼颤振问题毫无办法,他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指出了蒙皮材料存在的各向异性问题,进而使得试飞日期提前了两个月。

如今,他已然退休,然而,他依旧在做着整理毕生研究手稿的事情,30本工作笔记当中,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各样的故障分析,他讲道,“这些教训相较于成功经验而言更为宝贵,要留给年轻人从而让他们少走弯路。”

人生价值思考

置身他认知范畴内,个人命运一直跟国家航空事业紧密关联在一起。于采访期间,他伸手触摸着歼 - 20模型这般说道:“我辈之人曾历经缺乏技术所带来的困苦,当下所处条件已然改善,故而更应当珍视时机的契机。”

悬挂在他书房的呈现“航空报国”四个大字的物件,那是1960年由他的老师所赠与的。已经过去了六十年的时间。这幅字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见证了自中国航空从修理仿制期间起始,直至自主创新整个发展过程的全貌 。

读者们,于中国梦实现的征程里,您觉得当代青年最该从老一辈科学家那儿继承何种品质呢?欢迎于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要是本文使您有所收获,那就请点赞予以支持。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