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北航人

柏彦故地学府兴,航空摇篮溯源,院系调整历史铭记

柏彦故地学府兴,航空摇篮溯源,院系调整历史铭记

柏彦故地,巍巍学府。春秋代序,峥嵘航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战场上,敌我空军力量悬殊。战争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新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向制造过渡,国家“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

军事行动推动了飞行学院的建立,这所学校从此承担起为国家培养航空及航天领域专业人才的使命,它的成立和进步展现了新国家航空事业的兴盛。

战争催生建校需求

1950年,朝鲜战争全面开始,抗美援朝行动展开,双方空中力量对比悬殊。国家迫切需要增强空中作战能力,这种紧迫感推动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设备转变为自主生产。当时,成立航空学院的主张逐渐增多,为北京航空学院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多校力量初步整合

1951年,国家着手调整航空学科的教学布局,整合了相关资源,北洋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航空系等机构并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系,由此组建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航空工程系也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西南工业专科学校航空专修科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众多高校的航空学科逐步合并调整。

北航正式宣告成立

1952年,依照国家高校重组的部署,北京航空学院得以建立。该学院整合了北京工业学院负责航空的部门、清华大学负责航空工程的单位、四川大学负责航空的学科。10月25日,在北工大的礼堂举办开学仪式,北航从此着重培养航空领域的专业人才。

校名变更持续发展

1988年,北京航空学院调整了自身称号,确定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且缩写为北航。这个校名的调整,并非单纯的名称更换,而是反映出该校在航空航天学科上的进步达到了更高阶段,并且肩负起更为全面的科研与教育任务。

承载民族复兴使命

这所学校兴起于民族精神高涨的岁月,组建于国家努力进取的时期,发展于民族复兴的征途之中。它目睹了国家从贫穷衰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不断为国家航天航空领域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成为促进中国航天航空事业进步的重要支柱。

展望未来辉煌前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航空器制造方面表现突出,在宇宙探测方面也获得了很多成功。在学问探索上,这所学校不断有新的收获,一次次达成新的高度。在培养人才方面,它帮助许多优秀的人成长起来。今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会继续努力,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航空和航天未来进步的方向,哪个最为重要?请支持这篇文章,传送到其他平台,在留言区说说你的想法。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