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北航成立,航空航天工程连续七年世界第一
1952年北航成立,航空航天工程连续七年世界第一
通过强化有组织科研,构建体系化创新能力,破解单打独斗带来的资源分散、学科壁垒高、协同不足等问题,推动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依托新建的科教协同平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七十余年,科研、学科发展及人才培育均收获颇丰,其究竟具备何种核心优势?下面让我们来深入探寻。
科研布局服务战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学院式机构与研究机构相结合”的体系,致力于打造航空发动机研究机构、尖端科技探索创新研究机构等科研重点区域。这些重点区域吸引了一流专家,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系统化的科研活动来响应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需求。长期以来,北航在航空航天学科方向上进行了大量技术突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前进。
学科生态协同建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凭借一流的航空航天专业做支撑,促进其他学科共同发展。从飞行器和动力装置的设计与生产开始,依托力学原理,向材料科学、交通运输等相邻领域延伸,建立起航空宇航学科体系。这种以航空航天学科为龙头、众多学科紧密合作、彼此促进的学科网络,为响应航天事业发展的号召打下了牢固基础。
数智赋能学科升级
为应对新的科技变革和产业转型,北航制定了《数智提升三年规划》。借助各个学科的全面进步,打造智能化的教育环境,持续保持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中,“M”课程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学科知识的结合,从航空航天学科中产生了材料智能构造、数字化智能飞行器发动机等新领域,使学科能够适应时代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北航顺应发展趋势,改进人才培育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技能。打造优质的教学科研合作平台,例如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联合机载中心合作建立的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教学科研合作平台,成为大学生科研探索的实践基地。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学术最新动态,学会实际研究步骤,展现服务航空航天事业的决心。
深化产教融合之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加强校企合作,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企业积极介入学生培养过程,构建了人才输送的便捷通道。把产业实践当作重要环节,使学生清楚了解所学知识的具体用途和行业前景。例如,今年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张川宇,在企业实践期间进步很大,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角色。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部部长钱政谈到,北航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理念贯彻到底,确保所有学段学生都包含在内。这种做法为自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辟了可行道路。在北航,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相互配合,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彼此促进,各环节紧密结合,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大家认为北航这种全面进步的路径,对于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未来发展能带来怎样的促进效果呢?欢迎大家发表看法,同时不要忘记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赞和传播。